中國西藏網(wǎng):深入推進藏傳佛教中國化

發(fā)布時間:2021-12-24 17:15:11 | 來源:?中國西藏網(wǎng) | 作者: | 責任編輯:

12月3日至4日,全國宗教工作會議在北京召開。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出席會議并發(fā)表重要講話,強調“要深入推進我國宗教中國化,引導和支持我國宗教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高度重視宗教工作。早在2015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統(tǒng)戰(zhàn)工作會議上提出“積極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必須堅持中國化方向”的重大命題。2016年,習近平總書記曾在全國宗教工作會議上指出,“積極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一個重要的任務就是支持我國宗教堅持中國化方向”。

如何推進藏傳佛教中國化同樣具有重大現(xiàn)實意義和歷史意義,關系著雪域高原長治久安和高質量發(fā)展,也關系著藏傳佛教今后的發(fā)展方向和前途命運。2020年,在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積極引導藏傳佛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推進藏傳佛教中國化”。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論述為在新時代推進藏傳佛教中國化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依法管理宗教事務,切實解決影響藏傳佛教健康傳承的突出問題。西藏民主改革給藏傳佛教帶來了兩大根本性變化,一是廢除了政教合一制度,二是信教群眾真正得到了宗教信仰自由。1995年,通過金瓶掣簽,經(jīng)國務院批準,完成十世班禪轉世靈童尋訪、認定以及十一世班禪坐床工作。為堅持我國宗教中國化方向,切實保障宗教信仰自由與秩序,依法管理宗教事務,國家宗教事務局頒布《藏傳佛教活佛轉世管理辦法》,西藏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和規(guī)范性文件,如《西藏自治區(qū)實施〈宗教事務條例〉辦法(試行)》《西藏自治區(qū)大型宗教活動管理辦法》《西藏自治區(qū)藏傳佛教活佛轉世管理辦法實施細則》等。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眾尊法學法守法用法意識不斷增強,推進藏傳佛教中國化逐步深入。

多年來,按照法規(guī)規(guī)章、宗教儀軌和歷史定制,活佛轉世認定有序開展。截至2020年,已有92位新轉世活佛嚴格按照宗教儀軌和歷史定制,得到批準和認定。正常宗教活動依法開展,寺廟學經(jīng)、辯經(jīng)、受戒、灌頂、修行等傳統(tǒng)宗教活動和寺廟學經(jīng)考核晉升學位活動正常進行。以西藏佛學院為例,其創(chuàng)建和恢復是藏傳佛教中國化的有效途徑,該學院及其10所分院現(xiàn)有學經(jīng)僧尼3000余人。

開展好教義闡釋,積極引導藏傳佛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2011年至2020年,藏傳佛教教義闡釋工作研討會共召開了10次。多年來,中國藏學研究中心完成了對藏傳佛教教義的整體概覽性研究,公開出版發(fā)行百萬余字的藏漢文研究成果;中國藏語系高級佛學院逐步完善制度機制,加大高級僧才的培養(yǎng)力度,積極組織高僧大德,深入挖掘藏傳佛教教規(guī)教義中有利于時代發(fā)展和社會進步的內容,作出通俗易懂、與時俱進的解釋。2016年以來,中國佛教協(xié)會西藏分會每年舉辦藏傳佛教講經(jīng)闡釋交流會,對藏傳佛教經(jīng)典和教義教規(guī)作出符合時代進步、社會發(fā)展、信眾需要的理論闡釋,并面向信教群眾進行宣講,取得了重要成果,產生了廣泛的影響,積累了寶貴經(jīng)驗,藏傳佛教中國化邁出了實質性步伐。

增進認同,弘揚藏傳佛教愛國主義傳統(tǒng)。在漫長的歷史發(fā)展過程中,藏傳佛教形成了優(yōu)良的愛國主義傳統(tǒng)。爭取和維護祖國統(tǒng)一的薩迦班智達及八思巴伯侄,維護祖國統(tǒng)一、反對分裂,維護國家主權、抵制外來侵略的六世班禪,全力維護國家統(tǒng)一和領土完整的九世班禪……愛國主義的光榮傳統(tǒng)和崇高精神至今依然煥發(fā)著生機,激勵著當代藏傳佛教界的廣大僧俗信眾。

“愛國”是藏傳佛教的優(yōu)良傳統(tǒng),也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內容。新時代,如何堅持愛國主義傳統(tǒng)、深入推進藏傳佛教中國化?習近平總書記為我們指明了方向:引導和支持我國宗教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增進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眾對偉大祖國、中華民族、中華文化、中國共產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同。要在宗教界開展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有針對性地加強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fā)展史教育,引導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眾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中華文化。

踏上新征程,仍需堅定不移地走藏傳佛教中國化道路,為雪域高原長治久安和高質量發(fā)展作貢獻,為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國家、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努力奮斗。

(來源:中國西藏網(wǎng),作者:李元梅)

版權所有 中國藏學研究中心。 保留所有權利。 京ICP備06045333號-1

京公網(wǎng)安備 1101050203558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