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醫(yī)藥部分——方藥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3-05-24 09:37:05 | 來源:中國藏學研究中心 | 作者: | 責任編輯:

五、方藥研究

關于藏醫(yī)方劑或藥物的研究,本年度共有1部專著的出版,以及200余篇學術期刊論文的發(fā)表。關于藏藥復方或單味藥物的化學成分、藥理作用等的研究歷來是研究的重點與熱點,發(fā)表的論文約占本年度全部藏醫(yī)藥論文的半數(shù)以上。

專著方面:劉斌、熱增才旦所著《藏藥甘扎嘎日傳統(tǒng)應用與現(xiàn)代研究》由中國藏學出版社出版。該書全面介紹了傳統(tǒng)藏藥材甘扎嘎日的種屬、臨床應用、營養(yǎng)成分、化學成分、活性成分、質量對比、提取工藝等方面的研究進展情況。

論文方面:按照文章內容可大致分為八個研究專題:藏藥單味藥或復方的文獻研究、藥物化學、藥物鑒定學、藥理學、藥物炮制學、制劑分析學、藥物資源學和藥用植物栽培學。以下按專題進行綜述:

(一)方藥理論和文獻研究

主要包括對藏藥或方劑的知識介紹、文獻考證、理論研究和文獻研究綜述四類:

1.知識介紹類

本類論文數(shù)量較少。多旦姐、行鄧東智的《淺析干姜單味湯的功效》(《中國藏醫(yī)藥》第2期),介紹了干姜的分類、功效、性味、主治、診斷價值等。丹珍卓嘎、扎西桑珠的《淺談傳統(tǒng)藏藥植物分類法》(《中國民族醫(yī)藥雜志》第3期)比較了現(xiàn)代植物分類學與藏藥傳統(tǒng)植物分類的異同,并通過查閱藏藥植物的古籍文獻及咨詢藏藥植物專家的方法,介紹了傳統(tǒng)藏藥植物分類的方法。其他還有:尕雪的《淺談藏醫(yī)方劑中的卡擦爾》(《中國藏醫(yī)藥》第1期),夏若吉、仁青卓瑪?shù)摹恫厮幹参锼幉烧c配伍要領》(《中國民族醫(yī)藥雜志》第1期),等等。

2.文獻考證類

主要為關于藥物名稱、基源、產地、功效、不良反應等的文獻考證。代表性論文有:張怡等的《藏藥藏錦雞兒的基原植物與代用品考證》(《中草藥》第16期)通過考證相關的文獻記載,對藏錦雞兒的名稱、基原植物及其代用品、藥用部位等進行了整理和分析,對相關植物的形態(tài)、名稱、資源分布及傳統(tǒng)用藥等進行了總結。文成當智、東改措的《藏藥理論對“索洛西湯”的功效考證》(《亞太傳統(tǒng)醫(yī)藥》第4期),根據藏藥理論對索洛西湯(四味高山辣根菜湯)的功效特點進行考證,認為該方功效在不同層面依次為五源之水,六味及三化味之甘和苦,十七效之頓、重、涼、稀等,因而對反復咳嗽、痰中帶血、發(fā)熱氣喘等疾病有顯著療效。扎西道知等的《基于藏醫(yī)藥古籍文獻對當前藏藥說明書不良反應項窺見》(《中國民族醫(yī)藥雜志》第4期),以《臨床特效驗方集》作為切入點,挖掘幾種常用藏藥的不良反應及用藥注意事項,分析常用藏藥的不良反應并提出預防措施。

其他還有:趙梅宇等的《榜那-鐵棒錘藥材名稱與基源考證》(《中國中醫(yī)藥信息雜志》第11期),烏仁圖雅等的《蒙藏藥材“曹毛興”本草考證》(《中國民族醫(yī)藥雜志》第1期),等等。

3.理論研究

主要為研究方劑中藥物配伍規(guī)律或治療機制的論文。例如:文成當智等的《〈四部醫(yī)典〉用藥規(guī)律——“味性化味”理論的科學內涵分析》(《中國實驗方劑學雜志》第5期),基于3000余函藏醫(yī)古籍文獻,應用歷史時間軸方法和Gephi v0.8.2可視化軟件等梳理藏藥“味性化味”理論的傳承歷史,闡釋藏藥六味、三化味、十七效等如何作用于三因和20種特性等疾病屬性,對藏藥藥性研究具有理論參考價值。仁青吉、米瑪?shù)摹冻S貌厮幣浞街兄委熣娌疾〉呐湮橐?guī)律分析》(《中國藏醫(yī)藥》第3期),分析了風濕性關節(jié)炎(真布?。┑?種常用藏藥配方的名稱、組成、用藥頻次以及核心藥物的比例。其他還有:次仁巴珍等的《探討藏藥二十五味松石丸的配伍特點及其治療肝病的核心組合成分》(《世界科學技術—中醫(yī)藥現(xiàn)代化》第10期),羊毛吉的《析解隆嚓婦科病的方劑配伍規(guī)律》(《中國藏醫(yī)藥》第4期),等等。

4.文獻研究綜述

有關藏藥研究的傳統(tǒng)文獻綜述文獻數(shù)量較多,內容主要是梳理各種藏藥或復方的研究文獻,介紹研究進展。例如:崔海燕、廉會娟的《藏藥七十味珍珠丸的研究進展》(《中國民族醫(yī)藥雜志》第6期),介紹了近年來對七十味珍珠丸的藥物成分、臨床研究、藥理藥效及安全性研究的概況。陳靜等的《藏藥波棱瓜子藥理活性及其在藏藥方中應用研究進展》(《中國民族醫(yī)藥雜志》第11期),總結了近年來波棱瓜子的研究進展,發(fā)現(xiàn)其具有良好的抗氧化、保肝利膽、抗缺氧、致腹瀉等藥理活性,臨床用于治療赤巴病、肝病、膽病及消化不良等癥。其他還有:高燕萍等的《藏藥“熱袞巴”化學成分及藥理活性研究進展》(《江西中醫(yī)藥大學學報》第4期)、巴桑德吉、索朗的《藏藥佐木阿湯散制劑的研究進展》(《西藏科技》第6期),張媛媛等的《藏藥訶子的化學成分與藥理活性研究進展》(《中國藥房》第14期),等等。

(二)藥物化學研究

中藥化學的研究方法普遍地被用于藏藥單味藥或復方的成分定性和定量分析,通過提取、分離和鑒定,研究各藥物的化合物組成及其含量。這一領域歷來是藏藥學研究的重點。代表性的研究如:肖遠燦等的《HPLC法測定藏藥烈香杜鵑不同部位7個黃酮類成分的含量》(《藥物分析雜志》第8期),采用高效液相色譜法(HPLC)同時測定藏藥烈香杜鵑中金絲桃苷、蘆丁、槲皮苷、槲皮素、木犀草素、山柰酚和異鼠李素7個成分的含量,比較不同部位中該7個成分含量的差異,報告了不同部位中金絲桃苷、蘆丁、槲皮苷、槲皮素、木犀草素、山柰酚和異鼠李素的含量范圍,以及不同部位中7個黃酮類成分的總含量,發(fā)現(xiàn)金絲桃苷、蘆丁、槲皮素和木犀草素是烈香杜鵑中含量較高的黃酮類成分,且主要集中分布于嫩枝、葉和花中;作者認為HPLC法簡便準確,可用于烈香杜鵑中黃酮類成分的含量測定和質量評價,不同部位中黃酮類成分的分布特征可為烈香杜鵑資源的合理利用提供依據。付林等的《藏藥大花龍膽正丁醇部位的化學成分研究》(《中草藥》第5期),通過制備高效液相色譜法分離純化,利用各種譜學技術鑒定藏藥大花龍膽Gentiana szechenyii花枝乙醇提取物的正丁醇部位的化學成分,分離得到6個化合物,其中大花龍膽酯苷A為首次發(fā)現(xiàn)的新的環(huán)烯醚萜苷類化合物。曹赟等的《藏藥“渣馴”物質組成研究》(《腐植酸》第2期),通過鑒別藏藥材“渣馴”(巖精)的性狀,測定26種礦物元素,分析結晶物相,測定鈣的含量、有機質含量、腐植酸含量、黃腐酸含量、水分、灰分、酸不溶性灰分、水溶性浸出物,該研究為建立“渣馴”的質量標準提供了參考。其他還有:張煒等的《HPLC-DAD同時測定藏藥潔白丸中4種成分的含量》(《中國藥房》第17期),李杰加等的《藏藥甘扎嘎日果總酚含量測定方法研究》(《青海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第3期),艾悅言等的《HPLC法同時測定三味龍膽花片中馬錢苷酸和異金雀花素的含量》(《中國藥房》第20期),等等。

(三)藥物鑒定學研究

傳統(tǒng)的文獻考證、基源鑒定、性狀鑒定、顯微鑒定、理化鑒定方法以及現(xiàn)代中藥鑒定技術如DNA分子遺傳標記、指紋圖譜鑒定等,被廣泛地應用于研究藏藥單藥或藏藥復方的來源、品種、質量、質量變化規(guī)律等,為藏藥生藥品種和真?zhèn)蔚蔫b別、藏藥產品的開發(fā)利用等提供科學依據。代表性研究如:

1.傳統(tǒng)鑒定和考證方法

主要包括經驗鑒定、古代文獻研究、基源鑒定等。本年度發(fā)表的文章很少。例如,貢保東知、仁真旺杰的《對藏藥“溪中碎云母”識別研究》(《中國藏醫(yī)藥》第1期)介紹了藏藥“溪中碎云母”的不同用藥來源碎金精石、鹵蟲卵和海金沙的來源、特征及其鑒別方法。付林等的《藏藥藍、黑、雜色3類榜間品種考證研究》(《中國中藥雜志》第16期),采用文獻整理與醫(yī)院、藥廠、市場調研相結合考證其基原植物的方法,闡明常用藏藥“榜間”(龍膽花)的品種及來源,最終確定文獻記載其來源共有14個種、3個變種,市場主流品種則來源于多枝組華麗系龍膽,以藍玉簪龍膽Gentiana veitchiorum為主,以同組同系的華麗龍膽G.sino-omata、線葉龍膽G.lawrencei var.farreri為輔;提出制定質量標準的建議,對“榜間”的合理利用、科學研究和開發(fā)具有參考價值。趙梅宇等的《榜那—鐵棒錘藥材名稱與基源考證》(《中國中醫(yī)藥信息雜志》第11期),采用文獻考證法、藥材名稱解讀法及植物分類方法,分析藏藥材榜那-鐵棒錘的名稱與基源,認為榜那是榜阿那保中最具毒性的一種,現(xiàn)亦名鐵棒錘,為漢、藏、蒙民族均應用較廣的抗炎、鎮(zhèn)痛、局麻藥物,其基源為毛茛科植物鐵棒錘Aconitum pendulum Busch、伏毛鐵棒錘Aconitum.flavum Hand.-Mazz的干燥塊根。其他還有:張怡等的《藏藥藏錦雞兒的基原植物與代用品考證》(《中草藥》第16期),馬曉輝等的《甘肅省甘南地區(qū)龍膽科藏藥種類與品種整理》(《中獸醫(yī)醫(yī)藥雜志》第2期),等等。

2.現(xiàn)代鑒定技術

馬超等的《藍花龍膽HPLC指紋圖譜分析及藏藥道地藥材標準建立必要性探討》(《西藏科技》第4期),采用HPLC分析藏藥材藍花龍膽不同樣品和樣品花與莖部位的指紋圖譜,研究發(fā)現(xiàn):以龍膽苦苷含量評價藏藥藍花龍膽,不同藍花龍膽含量存在較大差異,花部位的質量優(yōu)于莖葉部位;提出用藥應尊重藏醫(yī)用藥傳統(tǒng)使用花部位入藥,對藏醫(yī)藥中一藥多源的藥材應進行道地藥材篩選,以提升藏藥品質。魏似婕等的《藏藥“巴萵色?!被磋b定及其葉綠體全基因組序列分析》(《藥學學報》第6期),通過基源鑒定,確定其基原植物的系統(tǒng)學位置,通過全基因組序列分析,首次得到其葉綠體全基因組序列,該工作可為“巴萵色?!逼贩N鑒定、活性物質基礎研究、質量標準制訂及原植物就地保護等工作提供基礎資料。其他還有:昝珂等的《藏藥獨一味中30種化學成分的UPLC-ESI-TOFMS分析鑒定》(《中國藥事》第6期),屈燕等的《綠絨蒿屬藏藥植物ndhF和rbcL序列片段特征分析》(《中南林業(yè)科技大學學報》第6期),任瑤瑤等的《基于ITS2條形碼的烏頭屬藏藥植物鑒別》(《中草藥》第19期),等等。

(四)藏藥藥理學研究

運用現(xiàn)代科學方法,嘗試闡明藏藥單藥或復方對機體的作用及其作用的規(guī)律,主要包括對藥效學和毒理學的研究。

1.藥效學研究

代表性研究如中國藏學研究中心藏醫(yī)藥研究所學者發(fā)表的系列論文:對單味藥的研究,例如馮欣等的《Hepatoprotective effect of Herpetospermum caudigerum Wall.on carbon tetrachloride-induced hepatic fibrosis in rats》(《Journal of Cellular and Molecular Medicine》第7期),研究藏藥波棱瓜子對大鼠肝纖維化的保護作用及其可能的機制,以3ml/kg四氯化碳灌胃,建立肝纖維化模型。對藏藥復方的研究,如馮欣等的《Tibetan Medical Formula Shi-Wei-Gan-Ning-Pill Protects Against Carbon Tetrachloride-Induced Liver FibrosiAn NMR-Based Metabolic Profiling》(《Frontiers in Pharmacology》第9期),研究治療肝損傷的傳統(tǒng)藏藥組方十味肝寧片的保肝作用機制,采用組織學染色、生化分析和元素測定等方法,評價十味肝寧片對四氯化碳(CCl4)誘導的大鼠肝纖維化模型的抗纖維化作用,對十味肝寧片肝保護活性相關的潛在生物標志物和代謝途徑進行了研究,該研究為十味肝寧片在肝纖維化疾病中的保肝作用機制提供了新的見解。同類研究有:周園里等的《藏藥灰兜巴對STZ誘導的Ⅱ型糖尿病腎病小鼠的腎臟保護作用》(《中成藥》第3期),屬于對單味藥的研究,發(fā)現(xiàn)藏藥灰兜巴3種提取物均可改善2型糖尿病腎病小鼠腎臟損傷狀態(tài)。崔海燕等的《藏藥七十味珍珠丸對帕金森病模型大鼠行為學的影響》(《中醫(yī)雜志》第3期),屬于對藏藥復方的研究,發(fā)現(xiàn)該方可明顯改善帕金森病大鼠的運動功能。其他還有:王藝紅等的《藏藥鐮形棘豆抗深Ⅱ度燒傷活性部位篩選》(《解放軍藥學學報》第1期),范芳芳等的《基于網絡藥理學的藏藥大花紅景天抗氧化應激分子機制研究》(《中國中藥雜志》第9期),張海燕等的《藏藥雪靈芝粗多糖對S180荷瘤小鼠腫瘤生長的影響》(《中國高原醫(yī)學與生物學雜志》第1期),等等。

2.毒理學研究

藏藥礦物藥的安全性一直為公眾所關注,也是藏藥學術界的主要研究內容之一。開展毒理學研究,獲得藏藥的安全性證據,有助于解答公眾疑慮,為臨床安全合理用藥提供依據。本年度發(fā)表的論文較少。譚善財?shù)鹊摹秱鹘y(tǒng)藏藥纖毛婆婆納乙醇提取物急性毒性試驗》(《亞太傳統(tǒng)醫(yī)藥》第9期),研究傳統(tǒng)藏藥纖毛婆婆納乙醇提取物對小鼠的急性毒性。張明等的《藏藥佐太在模擬胃液、腸液中的汞溶出差異》(《中成藥》第10期),比較佐太在模擬胃液、腸液中的汞溶出差異,收集16批佐太,測定其總汞含有量,以及在模擬胃液、腸液中溶出的汞質量濃度和溶出量,發(fā)現(xiàn)佐太在模擬胃液中的汞溶出量和差異均顯著高于在模擬腸液中。

(五)藏藥炮制學

論文以藏藥炮制學理論探討或知識介紹為主,炮制研究論文僅有1篇:馬應風、多杰才讓的《寒水石的炮制方法對藏藥潔白丸質量的影響研究》(《中國民族醫(yī)藥雜志》第6期),按照《中國藥典》2015年版中潔白丸的質量標準,檢驗潔白丸中加入不同炮制方法的寒水石發(fā)現(xiàn),猛制的寒水石對沒食子酸鑒別反應呈陰性,認為猛制的寒水石對沒食子酸有抵消作用,不宜與訶子同方使用,以免造成成藥不合格現(xiàn)象,造成經濟損失。

理論探討或知識介紹類文章有:多杰才讓、牛秀得等的《國醫(yī)大師尼瑪與藏藥“佐太”的炮制》(《中國民族醫(yī)藥雜志》第11期),介紹了國醫(yī)大師尼瑪在藏藥炮制應用方面的豐富經驗和學術思想,包括在炮制“佐太”中注重傳統(tǒng)工藝與現(xiàn)代工業(yè)的結合,提高效率,降低臨床不良反應的風險,強調“輔料決定炮制質量”學說等。勒考的《藏藥寒水石的炮制方法研究》(《名醫(yī)》第4期)和恰斗多杰的《藏藥寒水石的傳統(tǒng)炮制方法探討》(《世界最新醫(yī)學信息文摘》第69期)分別介紹了寒水石的炮制方法。其他還有:加老的《能縛八鐵中的鉛灰鍛制工藝略談》(《中國藏醫(yī)藥》第1期),次仁南加貢桑的《常用植物藏藥材的種子采集規(guī)范化研究》(《藏醫(yī)藥教育與研究》第2期),腕瑪然旦的《淺談常用藏藥材的炮制方法及工藝》(《智慧健康》第16期),等等。

(六)藏藥制劑分析

按研究對象可分為對單味藥和成方制劑的研究。按研究內容可分為藏藥制劑的質量標準、提取工藝研究和現(xiàn)狀分析三個部分。

1.質量標準研究

單味藥的研究如:馬志良、多杰的《藏藥懸鉤木的質量標準研究》(《中國藥房》第2期),從性狀特征、顯微特征、薄層色譜方面對藥材進行定性鑒別,測定藥材水分、灰分、浸出物的含量,采用高效液相色譜法測定藥材中蘆丁和金絲桃苷的含量,建立藏藥懸鉤木的質量標準。對成方制劑的研究如:邊巴扎西等的《藏藥“流感丸”質量標準研究》(《中國民族民間醫(yī)藥》第5期),采用顯微鑒別方法對處方中顯微特征強、重重復性高的敏間那布印度獐牙菜、莪達夏進行顯微特征的定性鑒別,藏菖蒲、角茴香、亞大黃、木香進行薄層色譜法定性鑒別,對榜嘎、榜那烏頭堿進行限量鑒別,顯示該方法簡便、準確、重復性好,可用于流感丸的質量控制。其他還有:葉婷等的《基于多成分和總鞣質測定的藏藥大三果及其鞣質部位質量研究》(《世界科學技術—中醫(yī)藥現(xiàn)代化》第9期),段廣佩等的《藏藥九味渣馴丸質量標準的建立》(《中國藥師》第6期),陳星等的《藏藥安神丸的質量標準提高》(《中南藥學》第6期),等等。

2.提取工藝研究

單味藥的研究如:王敏等的《響應面法優(yōu)化回流提取藏藥甘青青蘭總黃酮工藝》(《中國民族醫(yī)藥雜志》第11期),研究響應面法優(yōu)化甘青青蘭總黃酮提取工藝參數(shù)和條件,為甘青青蘭總黃酮提取工藝、功效成分制備及產業(yè)化開發(fā)提供參考。對成方制劑的研究如:邊巴頓珠等的《藏藥列赤阿湯顆粒制劑工藝及質量標準研究》(《中國民族醫(yī)藥雜志》第4期),研究優(yōu)選藏藥列赤阿湯顆粒的最佳制劑工藝,確定為水煎提取3次,加水量為10倍,每次1h,認為這一制劑工藝參數(shù)及質量標準在實際生產和質控中可行。其他還有:胡春暉等的《藏藥砂生槐子總生物堿生物黏附迷你腸溶片的制備與體內外評價》(《中醫(yī)藥導報》第9期),閔慧等的《基于多指標綜合檢測優(yōu)選藏藥砂生槐子總生物堿提取工藝及其抗肝纖維化機制研究》(《中醫(yī)藥導報》第10期),姚林才等的《藏藥榜嘎生物堿成分分離及質量標準研究》(《重慶中草藥研究》第2期),等等。

3.現(xiàn)狀分析

馬應風等的《淺談影響藏藥材質量的因素》(《名醫(yī)》第9期),從藏藥的品種、采收、炮制、儲藏方面論述了影響藏藥質量的因素。

(七)藏藥資源學研究

可分為藏藥資源保護和藏藥材資源學調查兩類。本年度發(fā)表的論文數(shù)量較上年度有所減少。

1.藏藥資源保護

楊春蕾等的《西藏地區(qū)手掌參的生境條件及致危因素分析》(《西藏農業(yè)科技》第1期),結合已有文獻資料和實地調查結果,對西藏地區(qū)手掌參的地理分布和生境特點進行研究,分析探討西藏地區(qū)手掌參瀕危的原因,結果表明,手掌參分布范圍狹窄,種群規(guī)模小,多呈零星或零星小片分布于藏南和藏東南各縣域的局部地區(qū)。手掌參瀕危最主要的內在因素是其繁殖能力和繁殖效率低,市場需求的掠奪性、采集方式的致死性、采集時間過早、人為濫采濫挖等干擾因素和生境的破碎化是主要的外部致危因素,手掌參瀕危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2.藏藥材資源學調查

采用文獻研究、實地調查、GIS技術等方法開展藏藥材資源分布的調查。實地調查以甘南地區(qū)的研究較多,本年度發(fā)表了4篇文章,均由李彪等撰寫:《青藏高原甘南地區(qū)茄科藏藥植物資源調查研究》(《寧德師范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第2期)、《甘南地區(qū)豆科藏藥植物資源調查研究》(《牡丹江師范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第3期)、《青藏高原甘南地區(qū)菊科藏藥植物資源調查研究》(《寧夏師范學院學報》第7期)、《甘南地區(qū)薔薇科藏藥植物資源調查研究》(《高原科學研究》第2期)。1篇文章采用GIS技術進行調查:詹琳等的《基于GIS的藏藥植物在全國分布的分析》(《科研信息化技術與應用》第5期),通過對中科院昆明植物所植物標本數(shù)據庫進行藏藥的相關資料收集并整理,得出1086種藏藥植物,用拉丁文名與中國植物標本進行匹配,添加各藏藥的分布地區(qū)及經緯度數(shù)據,得出藏藥植物在中國有110489個分布點,再將對應的經緯度信息導入ArcMap,系統(tǒng)直觀地展現(xiàn)出藏藥植物在中國的分布。

(八)藥用植物栽培學研究

本年度有2篇論文發(fā)表,均為對藏藥獨一味的種植研究。

馬令法等的《青稞根系不同濃度醇提液對藏藥獨一味種子的化感作用研究》(《種子》第4期),以獨一味種子為試驗材料,研究不同浸提時間的青稞根系水提液對獨一味種子萌發(fā)的影響,旨在闡明青稞根系浸出液對獨一味種子萌發(fā)促抑作用,為獨一味與禾本科植物的輪作種植提供理論依據。研究結果表明:不同濃度青稞根系醇提液對獨一味種子萌發(fā)影響不同,隨著青稞根系醇提液濃度的增大,胚芽長度、發(fā)芽率均表現(xiàn)為先促后抑;40%的青稞根系醇提液對獨一味萌發(fā)具有促進作用。該結果將為獨一味和青稞的間作、輪作提供理論依據。

何淑玲等的《全膜覆土穴播及配施坡縷石對藏藥獨一味生長、產量及品質的影響》(《中藥材》第7期),研究甘南高原高海拔地區(qū)全膜覆土穴播下配施坡縷石對獨一味生長、產量及品質的影響。實驗結果表明:全膜覆土穴播及配施坡縷石有利于獨一味植株地下根的快速生長,表現(xiàn)為主根長、粗生長加速,因此產量提高,同時,獨一味素、獨一味黃酮、槲皮素及木犀草素主要成分含量顯著增加。

版權所有 中國藏學研究中心。 保留所有權利。 京ICP備06045333號-1

京公網安備 1101050203558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