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漢文部分)

發(fā)布時間:2023-05-24 09:21:22 | 來源:中國藏學研究中心 | 作者: | 責任編輯:

三、地理

古代交通方面,作為宋代影響較大的民族政權之一,遼與唃廝啰政權在當時北宋、西夏、遼、唃廝啰、高昌回鶻等各方力量相互膠著、錯綜復雜的局面中一度實現和親,1058年,遼送公主遠赴河湟與唃廝啰政權和親,但對和親路線的研究尚未引起足夠的重視。張欽的《論遼與唃廝啰政權和親路線的選擇》(《青海民族大學學報》第4期)一文通過分析認為,從當時的情況看,可以基本排除遼與唃廝啰和親向宋或西夏借道的可能性,最有可能的路線是回鶻路。但這個時期的回鶻路與唐代回鶻路不完全相同,部分路段可能有重合。文章大致勾勒出了這次和親路線的基本走向:由遼上京經鎮(zhèn)州沿唐代回鶻路西段到達高昌回鶻,或由遼上京經陰山向西,經額濟納河口再往西到達高昌回鶻;再南下至沙州西南,然后經青海路向東到達青唐。

青藏高原地區(qū)在歷史上曾是絲綢之路關鍵經往地帶及區(qū)域文明中心,為連接西部跨域交通發(fā)展、繁榮西部跨域物資流通、溝通西部跨域文化交流、助推各民族的深度融合作出了積極貢獻。劉立云的《從“玉石之路”到“茶馬古道”:論絲綢之路青海道的演變及其意義》(《西藏研究》第1期)及《從“唐蕃古道”到“茶馬古道”:論西藏與絲綢之路的關系及其意義》(與保羅合作,《西藏研究》第6期)兩文,追溯考釋了“玉石之路”“唐蕃古道”“茶馬古道”的形成,及其與絲綢之路的關系和意義,以此為基礎分析了當前“一帶一路”背景下的西藏發(fā)展問題。

地名研究方面,地理、地名表示地貌或事物間空間關系的特征,是理解事件和人物行為的關鍵因素。歷史上西藏地區(qū)的漢語總名稱,元明清各朝有各種各樣,例如烏思藏、衛(wèi)藏、西藏等等。李勤璞在《明代烏思藏別稱“五藏”考——兼論滿文wargidzang的由來》(《中國藏學》第3期)一文中又補充了一個“五藏”,并對此進行了考證,認為瞿九思《萬歷武功錄》所記“五藏刺麻”是指第三世達賴喇嘛,五藏不是名號,乃是藏語地名“????????”的記音,而明清《西番譯語》里“????”字讀音近乎漢字“五”。至于清代西藏地區(qū)的滿語名稱wargidzang(意為西藏)是漢語地名“西藏”的翻譯,并非藏語“????????”(烏思藏、五藏)的翻譯。

版權所有 中國藏學研究中心。 保留所有權利。 京ICP備06045333號-1

京公網安備 1101050203558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