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語言文字的文法研究(藏文部分)——文字學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1-11-19 17:58:23 | 來源: | 作者: | 責任編輯:

(三)文字學研究

傳統(tǒng)的藏文文字學是包含在藏文文法研究當中的,近代的研究,都是從現(xiàn)代文字學的理論吸收國內外優(yōu)秀的研究成果出發(fā),突破了傳統(tǒng)的研究框架,進行獨立的創(chuàng)新研究。就研究內容來說實際上包括三個方面:第一,藏文的歷史學,即考證藏文創(chuàng)造年代和創(chuàng)造者;二,藏文的結構學,即研究藏文的字母符號和結構規(guī)則,也就是研究文字制度;三,藏文的字源學,即研究藏文是自源文字還是借源文字。無論是傳統(tǒng)的研究還是現(xiàn)代的研究,重點在于藏文的歷史學和詞源學。因為藏文作為一個拼音文字,在結構上比較整齊,規(guī)則比較嚴謹簡明,傳統(tǒng)的研究者除了在所謂的“基字”和“字性”等方面有些不同的方法和解釋外,沒有太大的分歧。本年度對這一領域的研究有中布瓊的《考述古藏文“v”字——古藏文“v”字的字形源流及古體“v、b、w”三字之間的音形結構關系》(《西藏研究》第3期),主要是從古藏文“v”字的字形研究和“v、b、w”三字之間的音形結構來確定古藏文“v”是古藏文字形,以及在“v、b、w”間相互的結構一同。尕旦木加的《論藏文的標點符號》(《西藏研究》第4期)一文也具有很高的價值,以往的研究都只限于文法理論的研究,而忽視了藏文的標點符號或偉瓊等研究,而這篇恰恰填補以往的不足,值得一提,這篇文章除了應用敦煌文獻和古藏文寫卷、碑文等的書寫來論述藏文繁體和簡體的標點符號的重要性之外,對標點符號的應用和發(fā)展作了很詳細的評述。在達旦的《新加字“hapha”及當代音譯的思考》(《西藏研究》第3期)一文認為“hapha”字原先不是藏語,為了對翻譯的需要便把“hapha”用為藏語,但是后來的翻譯過程中把一些不需要的新詞也當成藏語藏文使用,作者籍以上現(xiàn)象論述了翻譯的有關事項和“hapha”的語音形成與發(fā)展,通過“hapha”對藏語翻譯工作的幾點思考等內容展開不同程度的評析。在拉毛加的《敦煌文獻中“此前無文字”一說之含義》(《攀登》第2期)一文中,作者從敦煌文獻中出現(xiàn)的“此前無文字”這一記載和《新舊唐書》中的記載,以及傳統(tǒng)史書中對藏文的記載相比較,對敦煌文獻中的這一說法加以論證,并舉例說明,敦煌文獻中沒有托彌桑布扎一人,可是在《喜者賢宴》中對此人的描述很精辟,還有很多傳統(tǒng)的史書中對此人的記載更詳,但偏偏在敦煌文獻中沒記載,對此,我們該有自己的辨別能力。斗改才讓和旦增曲珍的《吞米創(chuàng)制藏文字的真實性及其之前有無藏文字的研討》(《攀登》第2期)一文認為藏文是在藏族人民的生產勞動中,隨著歷史的發(fā)展而創(chuàng)造的,而吞米只是在原有藏文的基礎上創(chuàng)造了文法理論。才旺拉姆的《論藏文字體的演變》(《民族》第2期)一文中主要對古象雄文和吐蕃時期的文字,佛教后弘期時期的文字等的演變進行嚴謹簡明的分析,從而探討了藏文文字的發(fā)展過程。

版權所有 中國藏學研究中心。 保留所有權利。 京ICP備06045333號-1

京公網安備 1101050203558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