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宗教

發(fā)布時間:2021-11-19 17:54:26 | 來源: | 作者: | 責任編輯:

三、哲學宗教

《達賴喇嘛:手持白蓮者》作者Alexander Norman為牛津大學黑修道院修士,本書以西方神學心態(tài)看待佛教傳入藏地的通俗歷史故事,科學理性地鋪陳其行文的論述筆觸,其面向為廣大的西方未必了解西藏的普羅大眾。從傳說神王時代,觀世音菩薩形象與教法首次出現在邏些(今拉薩)出發(fā),化身轉世如何成為當今藏胞深信不疑的概念開始探索,旁及大乘教法在中亞的傳播過程,上古時代的苯教源流,中世紀松贊干布法王建立桑耶寺、大小昭寺的宗教史事件等,逐步推演出近代達賴喇嘛制度與觀世音法脈系譜的深層鏈接,行文的主軸重心仍放在達賴如何取得近代政教權力的過程。

《從零開始認識達賴喇嘛》作者長田信康搭配插畫圖解,從普通人的常識理解切入當代西藏,包括風土地理歷史與政治文化,以及達賴本人世俗的事跡。

《即身成佛的法王:現證無學金剛——貝雅達賴法王全傳》作者吉仲·逞列強巴迥乃(1866—1923),系民國西康類烏齊寺住持,諾那呼圖克圖的表兄與傳法上師,師從蔣揚欽哲旺波、蔣貢云丹嘉措、貝雅達賴等成就者,亦為伏藏師。貝雅達賴名仁增札巴,為終身修行山林的瑜伽隱士,承傳寧瑪、噶舉兩法系,精修大圓滿、大手印且得殊勝成就。

《明月——頂果欽哲法王自傳與訪談錄》介紹的是大成就者、利美不分教派運動創(chuàng)始者的轉世,寧瑪派伏藏師、法王頂果欽哲仁波切(His Holiness Dilgo Khyentse Rinpoche)。他誕生于1910年藏歷三月德格一貴族家庭中,一出世即由米旁仁波切命名札西·帕久與保護,且被雪謙寺主認證為蔣揚欽哲旺波的轉世。他自幼便接受寧瑪、噶舉教法與實修,依止雪謙·嘉察仁波切為根本上師。1927年18歲起閉關7年。20余歲起持續(xù)開啟巖藏取出法器、經文儀軌與心意伏藏,還有以空行母文字書寫在貝葉紙的教法和黃卷,以藏文書寫整理記錄匯編成冊傳世。1955年入拉薩,參訪大寶法王駐錫的楚布寺與寧瑪派祖庭敏珠林寺,在拉薩拜見敦珠法王與達賴喇嘛。1959年移居錫金,轉赴不丹,受王室邀請與信任,擔任不丹國師直到圓寂。1985年起,仁波切三次返回西藏。仁波切一生精進聞思修,持戒嚴謹,閉關22年,精通五明與持有各大小教派法脈,從50多位根本上師獲得傳承,密續(xù)著作達25函,并隨時無私地教授具信弟子。1991年4月19日凌晨示寂,1993年6月30日靈童誕生,1997年12月于尼泊爾雪謙寺坐床。

《大寶法王與臺灣》的作者為臺灣的“藏事通”——陳又新教授。1981年十六世大寶法王圓寂,由大司徒等四位仁波切負責尋找轉世靈童。1992年,烏金陳列多杰受國務院認可,認證為十七輩噶瑪巴。不意噶瑪巴卻另有宣稱候選人的雙胞案,此事在臺灣乃至國外一些信仰噶瑪噶舉的寺院中心及弟子中造成莫大的沖擊,政治、宗教紛爭彼此糾葛不斷。十世噶瑪巴曾主導廓爾喀劫掠后藏扎什倫布寺,乾隆皇帝派兵驅逐征討,廓爾喀請降,噶瑪巴死,清廷將其寺院羊八井與財產轉歸格魯派,徒眾流放內地為奴,下令禁止其轉世。直到十六世噶瑪巴認證其侄接續(xù)其位,他在印、港臺都有信眾。此事件也使得噶瑪噶舉派信徒分裂,嚴重到必須要選邊站的地步。后續(xù)發(fā)展仍有待觀察。

《西藏禪修書》由西方女性修行者克莉絲蒂·麥娜麗喇嘛(Lama Christie McNally)將自己的修行經驗與身體覺受,以輕松、生活化通俗、簡易白話且短篇幅的形式,介紹制心一處、一心不亂的理念、方法、步驟、觀想呼吸,乃至如何選取布置使內外環(huán)境舒適,盡量以淺顯易懂的例子啟發(fā)讀者自修、共鳴的入門書。

《離死之心》可視為《西藏生死書》的進階版,《西藏度亡經》的普及解說版。作者竹慶本樂(Dzogchen Ponlop)仁波切為身兼寧瑪、噶舉兩傳承的教育家與成就者。本書對中陰身的過程、種類與體驗、破瓦遷識法,依據蓮師《六種中陰教訣》、噶瑪林巴文武百尊系列法教與《正念之鏡》《智慧寶藏》等經典架構,詳述凡夫和證悟者感知中陰的方式,如何將迷惑轉化為清明境界的禪修練習,讓了悟智慧的機緣得以開啟。上根器者依止此書如實修行,得以投生自然顯現的化身佛土中;中根者,可往生阿彌陀佛凈土;一般修行者可在人道中得到較好的投生。

佛陀開示應以八正道賺錢,用途有四種:生活開支、儲蓄、再投資、布施等。寧瑪派曲嘉仁波切針對財物資糧的對待心態(tài)、處置方法提出佛法的開示,《與財富有約:藏傳佛教的致富之道》正確地為當下迷失在物質追求的眾生,提出古老智慧的佛法如何積聚、善用與布施的原理。要創(chuàng)造財富,必先治心,遠離匱乏,改變壞習慣,力行新的行為法則:1.常請益咨詢專家意見;2.猶豫不決,往往錯下決定;3.知而不行,注定失敗;4.閑談是非,無心向學;5.內斗失和,信任、尊重俱失;6.主動負責,勇于任事。開發(fā)己身天分,開始冒險,創(chuàng)造發(fā)揮空間,放下無謂的比較,勇敢筑夢,依止信仰,同時要做到“境隨心轉”,正向思維,了知事物的本質,安住喜樂之中。要積聚財富,就要讓自己成為財富的中心,體會不同階層的人的思維,平等對待;體察自己起心動念,找出做事的方法。亦即,成為自己與眾人的導師,輕柔地教化他人,忍受孤獨,廣結善緣,攝眾懷柔,創(chuàng)造增益,依循天理定律。謙卑且關懷他人,樂于付出與分享,愛人與被愛。運用財富創(chuàng)造幸福,理解他人需求,感恩慈悲。

版權所有 中國藏學研究中心。 保留所有權利。 京ICP備06045333號-1

京公網安備 1101050203558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