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淇、阿旺嘉措:例說涉藏州縣紅色文化資源保護開發(fā)

發(fā)布時間:2021-09-13 08:00:00 | 來源:中國藏學研究中心 | 作者:譚淇、阿旺嘉措 | 責任編輯:

本文節(jié)選自《紀念西藏和平解放70周年學術研討會文集》(中國藏學出版社2021年5月出版),題目為編者所加。文章原標題《地方檔案所見涉藏州縣紅色文化資源的保護與開發(fā)——以甘南迭部縣為例》。

作者:譚淇,蘭州大學歷史文化學院碩士研究生。阿旺嘉措,宗教學博士,蘭州大學西北少數民族研究中心暨歷史文化學院教授、藏學研究所所長,中國藏學研究珠峰獎獲得者,主要從事藏學、宗教人類學、歷史學研究。

治國必治邊、治邊先穩(wěn)藏,黨中央歷來高度重視西藏工作。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談會上強調:“要深入開展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fā)展史教育,深入開展西藏地方和祖國關系史教育,引導各族群眾樹立正確的國家觀、歷史觀、民族觀、文化觀、宗教觀?!弊鳛橹泄颤h史和革命史重要組成部分的紅軍長征,數度經過民族地區(qū),在廣闊的祖國大地上實現了社會主義民族理論政策的實踐。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迭部縣位于甘肅省南部的甘川交界處,秦嶺、岷山、迭山環(huán)繞,白龍江貫穿其中。主要居住人口以藏族為主,多民族文化在此交匯融合,形成獨特的自然風光和人文景觀。

1935年9月和1936年8月,中國工農紅軍長征先后兩次途經迭部,留下了臘子口戰(zhàn)役遺址、俄界會議遺址、茨日那毛澤東舊居和崔谷倉開倉放糧遺址等一系列紅色印記,紅軍隊伍與迭部各族人民魚水情深的故事傳頌至今,迭部成為中國革命和紅軍長征中重要的“轉折點”和“加油站”之一,由紅色遺址遺跡、紅色人物和紅色故事組成的紅色文化資源也成為迭部的一張亮麗紅色名片,為涉藏州縣基層組織建設穩(wěn)固、經濟蓬勃發(fā)展和文化事業(yè)繁榮奠定了堅實基礎。

01

紅軍長征在迭部:迭部紅色文化的根基來源

迭部紅色文化資源主要來源于紅軍長征途經迭部的過程,形成于社會主義建設時期,在改革開放后逐步建成組織化、規(guī)模化、成體系的紅色文化資源集合體,在新時代注入了民族間交往交流交融、脫貧攻堅和紅色旅游等新的內涵。

1935年9月6日,紅一方面軍司令員兼政委周恩來等電令紅一軍主力集結俄界。此時斗爭激烈,關于“北上”還是“南下”的爭論不休。先頭部隊紅一軍到達俄界后,9月10日凌晨,黨中央率紅三軍和紅軍大學離開川北向俄界進發(fā),于10日當天到達迭部達拉溝,11日繼續(xù)北進,于傍晚陸續(xù)到達俄界,與紅一軍會合。9月12日,為了確定下一步的行動方案,黨中央在俄界召開中央政治局緊急擴大會議,通過了《關于張國燾同志錯誤的決定》,決定成立中國工農紅軍陜甘支隊,成立了由毛澤東、周恩來、王稼祥、彭德懷和林彪組成的五人小組作為全軍的最高領導核心,確定了紅軍北上的方針。此次會議后,9月13日,紅一方面軍主力按照會議決定繼續(xù)北上,先后到達迭部縣旺藏鄉(xiāng)。一軍團駐扎在旺藏村,三軍團駐扎在旺藏寺,毛主席住在茨日那村。9月14日,毛主席向紅一方面軍二師四團團長和政委下達“以三天的行程奪取臘子口”的命令。9月15日,毛主席由茨日那村的仙人橋上跨越白龍江,向臘子口方向進發(fā)。9月16日,紅一軍團途經崔谷倉時發(fā)現了一處儲有20多萬斤糧食的楊土司糧倉,該糧倉的糧食極大地接濟了疲憊的紅軍。與此同時,紅軍在16日下午4時正式打響了天險臘子口的爭奪戰(zhàn)。駐扎在此的甘肅軍閥第十四師師長魯大昌早已派重兵把守在天險要道,修筑了碉堡。經過長久的激戰(zhàn)和出其不意的戰(zhàn)術戰(zhàn)法,紅軍隊伍摧毀了敵軍的主要火力點,使其全線潰敗。17日凌晨,紅軍占領了天險臘子口,也由此打通了北上抗日之路。臘子口一戰(zhàn)是長征途中少見的硬仗之一,也是出奇制勝的一仗,意義重大,影響深遠。

image.png

(圖為臘子口戰(zhàn)役紀念碑)

1936年8月,紅二、紅六軍團在甘孜與紅四方面軍會師后,經過短暫休整踏上北上之路,再次途經迭部臘子口、旺藏寺、尖尼溝等地向岷縣、哈達鋪方向進發(fā),在此過程中再次得到了當地群眾的大力幫助,留下許多感人至深的故事。同時,紅軍隊伍也因翻雪山過草地后體力不支、傷病多發(fā)等情況,有數十位紅軍戰(zhàn)士流落至迭部各地并長期在此生活,與當地居民融為一體,組建家庭,參與當地生產生活和社會主義建設,成為迭部紅色記憶與紅色文化資源中十分生動、令人感動的一部分。

02

以遺址遺跡為核心的紅色文化資源的保護

自1936年紅軍離開迭部后,紅色故事廣為傳頌,紅色精神代代相傳。新中國成立后,中共中央宣傳部、甘肅省委省政府、甘肅省文化廳、甘南藏族自治州州委州政府、迭部縣委縣政府、白龍江林管局迭部縣林業(yè)局等多個單位數十次發(fā)文和批復,保護紅色文化資源,大力弘揚紅色精神,為以遺址遺跡為載體的迭部紅色文化資源的保護作出了突出貢獻。

1966年12月,迭部縣委首次向甘南州委呈文匯報《關于籌備臘子口長征點宣傳、接待工作的初步計劃》。同月,甘南州委作出批復,要求“辦好臘子口長征點毛澤東思想宣傳站”等紅色遺址遺跡,解決了宣傳接待工作的物資及資金問題,由此開始了迭部縣紅色文化資源保護和宣傳工作。1975—1978年,臘子口公社、迭部縣委、迭部縣革委會抽調人員著力建設,劃定革命文物重點保護區(qū),禁止修筑建筑物,禁止砍伐捕獵。1978年8月25日,甘肅省文化局向甘肅省委省政府呈送《關于毛主席率領工農紅軍長征路過甘肅時的舊居、紀念地復原方案的請示報告》,首次以總覽全省紅色文化資源的高度,對迭部境內相關紅色文化資源作出詳細統籌規(guī)劃,申請“修復茨日那毛澤東舊居、修建臘子口南北紀念碑”。這份請示報告得到甘肅省革委會的迅速批復同意。一個月后,甘南州革委會正式發(fā)文要求“修復茨日那毛澤東舊居、修建臘子口戰(zhàn)役紀念碑、樹立俄界紀念地標志”。迭部縣紅色文化資源得到省級、州級高度重視,也逐漸借助改革開放的春風將紅色文化資源進一步推廣。

image.png

(圖為俄界會議舊址)

1980年7月,中共中央宣傳部就甘肅省委《關于在臘子口建立紅軍長征紀念碑的請示報告》作出批復,同意甘肅省委請示報告。同年11月,甘肅省文化局發(fā)文《關于立即動工建立臘子口戰(zhàn)役紀念碑的通知》,要求立即動工開建紀念碑,紀念碑樣式照1978年9月討論設計方案施工并附碑文。自此,迭部縣紅色文化資源的保護工作步入正軌。1986年臘子口戰(zhàn)役紀念碑業(yè)已落成,迭部縣委宣傳部發(fā)出《關于紀念紅軍長征勝利五十周年活動的通知》,以此為契機在縣內召開各級座談會,舉辦臘子口戰(zhàn)役紀念活動并慰問紅軍。之后,迭部縣有關部門又對革命烈士陵園、臘子口戰(zhàn)役紀念碑進行維修保護,修建圍墻和觀景亭,種植松柏,同時開辦照相館、旅館、飯館、小賣部等配套設施,安排農村退伍軍人和貧困戶就業(yè)。自此,臘子口戰(zhàn)役遺址成為觀光游覽、愛國主義教育和扶貧工作開展的共同載體。

20世紀90年代,紅色文化精神內涵凝練更為細致精準,對紅色遺址遺跡的修建維護也更加妥帖完善。1991年6月,迭部縣委呈報《關于修復迭部縣境內部分紅軍長征重要遺址的報告》,請求修復俄界會議遺址、茨日那遺址并開發(fā)臘子口景區(qū)。此次修復和開發(fā)工作持續(xù)了近5年,并在1992年被列入甘南州建州40年十大建筑項目,使愛國主義教育空間更加完善。1996年起,迭部縣每年在臘子口戰(zhàn)役紀念碑等遺址遺跡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并逐級申報“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國防教育基地”,工作重心也由遺址遺跡的修復開發(fā)轉向更好利用遺址遺跡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和紅色教育。

進入新時代,紅色文化成為迭部發(fā)展的重要助推力,在旅游開發(fā)和脫貧攻堅戰(zhàn)中都發(fā)揮了巨大作用。臘子口戰(zhàn)役遺址、臘子口戰(zhàn)役紀念館、臘子口戰(zhàn)役紀念碑、俄界會議遺址、茨日那毛澤東舊居、茨日那紅軍橋、崔谷倉開倉放糧遺址等極具特色的紅色文化遺址遺跡得以完好保存,多數被確定為國家級或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并由政府與當地居民共同保護管理,從對“物”的保護開發(fā)逐漸凝練出特有的長征“迭部精神”。

03

以紅軍人物研究為核心的長征精神傳承

“人”作為文化傳承的主體和活態(tài)載體,在文化的傳承和傳播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甘肅省留有大量紅軍長征途中的流散人員,亦稱流落紅軍,僅迭部一縣,有跡可循者便近50人。經歷了雪山草地之困后,這些因傷或因病流落當地的紅軍戰(zhàn)士進入語言文化皆不相同的傳統藏族村寨,或是被收養(yǎng),或是通婚成家,多數在藏族村寨中安家立業(yè),參與所在地區(qū)的社會主義建設,成為紅色文化的親歷者、見證者和傳承人。迭部縣自建縣起便重視流落紅軍認定和安置問題,積極鼓勵流落紅軍參與當地生產建設,在新時代,更是加大對流落紅軍的研究工作,先后在《崢嶸歲月——長征與迭部》《紅色記憶——紅軍長征在迭部史料選輯》等資料中宣傳紅軍事跡,2017年更是整合迭部紅軍檔案,形成《迭部老紅軍檔案匯編》,為紅軍人物研究提供了珍貴材料。

迭部縣流落紅軍的尋訪與認定工作始于1962年7月13日,甘肅省人民委員會批轉省民政廳《關于安置流落紅軍意見的報告》,要求“照顧好、安置好他們”。1964年5月至1965年5月,迭部縣達拉鄉(xiāng)建立登記花名冊,統計達拉鄉(xiāng)流落紅軍人員信息,共計14人,其中男13人、女1人,家庭人口數63人。1965年10月,迭部縣人民委員會民政科向各鄉(xiāng)電話通知,要求對烈屬、流落紅軍住房困難進行救濟。1966年10月,甘肅省民政廳再次向省內各縣市州發(fā)出《關于認真做好紅軍流落人員安置問題的通知》,充分肯定了紅軍流落人員在革命斗爭中的積極作用和歷史貢獻,要求“結合本地實際情況把紅軍流落人員的安置工作普遍進行一次檢查,……經縣市人民委員會批準為流落紅軍的人員,可由縣市制發(fā)流落紅軍證明發(fā)給本人”。迭部縣按《通知》要求,于1966年11月至1967年12月開展了有關工作,在此次調查登記中共填表尋訪到流落紅軍43人。

改革開放以來,紅軍流落人員尋訪、認定和安置工作持續(xù)進行并不斷完善。1979年,經個人登記、公社或單位及個人證明、原籍尋訪認定等步驟,最終先后認定西路軍紅軍老戰(zhàn)士、流落紅軍數十人,其中部分由民政部門定期定量發(fā)放補助費。同年,甘南藏族自治州民政局對各縣市所報流落紅軍人員情況進行批復,并陸續(xù)按批次發(fā)放流落紅軍證和定期定量補助費,在此次認定過程中,共計認定迭部縣流落紅軍24人,為甘南州各縣市中人數最多。

迭部紅軍流落人員多在經過雪山草地后流落至迭部,他們在迭部得以休養(yǎng)生息、安家立業(yè),參與地方建設,融入當地居民生活,成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生動案例和紅色先驅。以流落紅軍羅明元(又名羅他、老它)為例,新中國成立后,他擔任更古大隊(公社)主任,帶領村民修建水利工程,搭建橋梁,大力發(fā)展生產,引入蘋果、核桃等經濟作物,為年輕干部講述戰(zhàn)斗故事,傳播革命精神,被當地居民尊稱為“阿爸羅他”。任職期間,他還到貧困村駐村幫扶,在《中共電尕鄉(xiāng)委員會1962年度工作總結》中有這樣的記載:“更古公社的白云生產隊,60年總產19174斤,畝產46斤,61年總產42080斤,畝產130斤,增長114.3%,62年總產54965斤,畝產163.8斤,增產22%,……其原因是……派該社主任老它同志從61年起就駐到該隊,親自領導生產,這樣就改變了這個隊的領導核心,生產得到了迅速發(fā)展。”

在迭部縣老紅軍個人檔案材料中,涉及紅軍流落人員共計43名,其中紅一方面軍1人,紅四方面軍42人;連長1人,排長2人,戰(zhàn)士40人。個人檔案材料中含登記表、個人自述、函調材料、現居地證明材料等,其中完整的個人自述及證明材料29份,能較為清晰地展現20世紀二三十年代紅軍參軍、戰(zhàn)斗及長征的相關情況,在部分材料中,亦有紅軍流落人員來到迭后的部分生產生活情況,是研究紅軍長征和迭部漢藏居民交往交流交融、紅軍參與涉藏州縣社會主義建設的重要材料之一,也為長征精神在迭部生根發(fā)芽、代代相傳提供了鮮活的素材,樹立了身邊的榜樣。

04

迭部紅色文化資源的開發(fā)

20世紀末,臘子口戰(zhàn)役紀念碑等一系列紅色遺址修復及建筑工程完工,各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相繼正式掛牌,迭部紅色文化內涵得以發(fā)掘,紅色文化精神得以傳播。借助“綠色迭部”和“紅色迭部”相互融合發(fā)展民族地區(qū)旅游業(yè)的思路,迭部縣年接待游客數量由2016年的82.086萬人次逐年增長,至2018年,年接待游客總數量已達110.23萬人次,其中7月的游客數量已達到25.98萬人次,僅茨日那毛澤東舊居一處日均接待游客量便超過800人。迭部縣以紅色文化為精神內涵的旅游業(yè)蓬勃發(fā)展,呈現出起步早、重視力度大、多方并舉等特點。

(一)迭部紅色文化資源開發(fā)之特點

對紅色文化資源前期保護工作貫徹到底,為后續(xù)開發(fā)和深入挖掘工作奠定了基礎。具體而言,有以下幾方面的特點:

1.紅色遺址遺跡保護管理得當

近些年來,紅色遺址遺跡保護管理力度逐漸加大,多個遺址遺跡得以修繕保護,以“修舊如舊”為原則保留了紅軍途經時的原貌,由政府與當地居民共同保護管理,得到群眾認可和游客好評,文物保護意識大大增強,以遺址遺跡為主體的多個景區(qū)備受關注。

2.重點景區(qū)開發(fā)規(guī)劃設計合理

借“紅色旅游”東風,甘肅省涉藏州縣多個紅色遺址與高校及各旅游規(guī)劃設計院合作,制定修繕建設詳細規(guī)劃,取得一定成效。同時,部分村落發(fā)展集體經濟,以“紅色村寨”為名片,建立村史館,發(fā)展特色旅游業(yè),成為甘肅省特色“網紅村寨”。

3.紀念場館建設管理教育有序

以“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為依托,甘肅省涉藏州縣陸續(xù)開展形式主題多樣的愛國主義教育,將紅色精神筑牢在民族血脈中。多個中小學堅持紅色文化辦學內涵,“一校一特色”將紅色教育融入義務教育階段,教育成效顯著。

4.學術研究基礎深厚材料頗豐

甘肅省涉藏州縣的地方性檔案與研究資料保存完整,歷史文本與歷史文物俱存,多次召開學術研討會和相關會議,深入開展學術研究,融合紅色文化的學術成果,使之備受學術界和公眾關注。

(二)開發(fā)個案:“紅色村寨”的特色發(fā)展之路

以迭部縣達拉鄉(xiāng)高吉村的“紅色文化資源+非物質文化遺產”特色發(fā)展之路為例,迭部紅色文化資源的開發(fā)已經開始逐步適應現代化發(fā)展思路,取得一定成效。

2008年起,迭部縣委、縣政府委托華僑大學旅游學院編制了《迭部縣臘子口景區(qū)修建詳細規(guī)劃》,在此規(guī)劃中,臘子口景區(qū)的景觀設計及各項設施服務均有提升。2012年,迭部縣委、縣政府委托四川省旅游規(guī)劃設計院編制了《迭部縣俄界會議舊址景區(qū)俄界會議舊址、茨日那毛主席舊居、崔古倉開倉放糧遺址修建詳細規(guī)劃》。2013年,位于高吉村的俄界會議遺址保護和修繕建設項目正式開工建設,項目新建了游客服務中心、長征文化廣場、主題紀念文化園、英杰大道、景觀梯步、“紅軍在俄界”主體浮雕墻、景區(qū)停車場、三星級旅游廁所等,依托于紅色文化的基礎收施與旅游接待能力基本具備。2014年,俄界會議舊址景區(qū)被評為國家AAA級旅游風最區(qū)。2017年,高吉村注冊登記村級集體農民專業(yè)合作社,與俄界旅游開發(fā)有限責任公司共同協商注冊登記了迭部縣俄界文旅綜合體運營管理有限責任公司,先后建設完成151畝的芍藥基地、高吉村紅史館、高吉村巷道花池和旅游村提檔工程。2019年7月,迭部首個“網紅”紅色民宿——俄界民宿在高吉村開門迎客,首批共計30間60個床位,以打造中高端休閑度假紅色游為核心,將具有迭部特色的文化元素融入其中。榻板房、原木梯、牦牛毛手工制品、傳統農具等融入民宿的外部裝修和內部裝飾中,紅色文化資源的開發(fā)與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生活方式和現代互聯網技術的結合實現了新突破。

05

結論

習近平總書記曾多次提到紅軍長征精神,提到臘子口戰(zhàn)役攻堅克難的精神力量,充分肯定了紅色歷史和紅色文化在黨史中不可替代的作用。迭部紅色文化資源產生于紅軍長征途中,根植于迭部各族人民生產生活實踐。有俄界會議的思想高度統一,有激戰(zhàn)臘子口的危急九死一生,更有在饑困疲憊時各族同胞與紅軍戰(zhàn)士們的同甘共苦、患難與共。

紅軍長征在迭部的時間雖然短暫,但時刻發(fā)揮著“宣言書、宣傳隊、播種機”的作用,留下了如“番民組織自己的政府自己管事”“對回番民族不壓迫”等宣言口號,不僅影響著中國革命和抗日進程,更加深了中國共產黨對于復雜民族關系的理解和認識。涉藏州縣各族群眾通過與紅軍的直接接觸或口耳相傳等方式,了解了紅軍隊伍;在紅軍留下的生活痕跡和宣傳口號中,得到了善意的信息;流落紅軍也在此得到醫(yī)治、安家立業(yè)。通過迭部的個案,我們探究紅軍長征與紅色文化在整個西藏和涉藏州縣乃至少數民族聚居區(qū)的影響與啟示,這對于我們討論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黨在少數民族聚居區(qū)的執(zhí)政根基和民族理論政策的實踐應用,都具有深遠的意義。

版權所有 中國藏學研究中心。 保留所有權利。 京ICP備06045333號-1

京公網安備 11010502035580號